
你可能听过很多次关于“学术出版改革”的讨论。但当我们低头赶着下一篇稿件、下一轮评审时,这些改革看上去似乎遥不可及。OA政策、预印本平台、AI审稿工具——这些新名词听上去很“先锋”,但与我们的日常投稿、审稿、晋升、经费关联有多少?改革似乎发生在别处。
但事实是,出版系统这座堡垒,真的正在松动。
一场从边缘开始的松动
这几年,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公共资助的科研成果,为什么还要读者掏钱看?
澳大利亚的一项政策建议直指核心:既然研究是纳税人出钱做的,为什么出版商还能靠每年5亿美元的图书馆订阅获利?在欧美,“开放获取”(Open Access)正从一项理想,变成一项行政要求。
从美国的NIH,到欧盟的Horizon Europe,再到中国的高水平科技期刊培育计划,政策的方向很明确:公共科研应向社会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科研作者的日子就好过了。
读者不付费,那谁来付?
我们以为的“开放”,很多时候只是换了买单的人。传统订阅模式下,读者或图书馆付钱;而在黄金OA(Gold Open Access)模式中,作者或所在机构付“文章处理费”(APC),动辄几千美元一篇。这种“读者免单、作者买单”的结构,正在全球蔓延。
一些人把OA视为拯救知识不平等的解药,但也有人说,它可能正在制造新的不平等。特别是对来自资源有限国家或高校的研究者来说,OA不是通道,而是一道新门槛。
更重要的是,这场转型并没有从根本改变出版行业的结构。Springer Nature 今年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一半以上的营收来自OA文章处理费,利润依然可观。这场“改革”,本质上可能是旧体系在新语境下的自我再生。
改革,为什么这么难?
很多人说,问题的核心是出版商,但这只是部分事实。
更深层的问题是,学术评价体系本身就“奖励”那几个头部出版商:Nature、Science、Cell,以及它们的众多子刊,成了职业晋升、项目申请、头衔竞争的代名词。即使有再多OA期刊、预印本平台、开源出版工具,大多数研究者依然不会轻易“离经叛道”。
“我支持改革,但这篇还是得投IF高的。”这不是虚伪,而是制度下的理性选择。
新路径:从“发表”走向“开放生态”?
不过,也有一些微小但真实的改变正在发生。
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在投稿前先将论文挂到预印本平台(如 arXiv、bioRxiv、ChinaXiv),提前让社区看到、讨论和引用。即使没有通过正式期刊发表,这些成果依然在被读、被用、被讨论。
一些新兴平台正在尝试不同的“共建”机制,比如不收作者费用的“Diamond OA”,或允许社区协作评审的“Overlay Journals”。虽然规模还小,但它们提供了另一个可能:学术出版不再只是“服务”,也可以是“共同体”。
同时,AI工具已经进入出版流程:从协助审稿,到格式检查、剽窃检测,但也带来了争议——AI写作能否投稿?AI替你审稿合法吗?这些问题还远未达成共识。
改革没有“剧变”,但可能正在发生“重构”
我们常用“publish or perish”(不发表就毁灭)形容科研的生存逻辑。但也许我们应该换一个说法:reform or remain ——不变革,就只能接受被动的结构性限制。
学术出版改革不是哪一篇政策文件、哪一次平台上线就能立刻带来的巨变。它更像是地壳缓慢移动,一点点地改变着我们写作、发表、传播的方式。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研传播的从业者,我越来越相信:改革不是指望出版商放弃既得利益,也不是靠研究者“道德自律”扛下结构问题。而是从政策、技术、文化三个层面一起发力:政策定方向,技术给路径,文化建共识。
如果你是一位早期科研人员,不妨尝试:
- 了解自己所在机构是否支持OA经费;
- 尝试将成果挂到合适的预印本平台;
- 不迷信“高刊即好刊”,多了解同行推荐的创新出版模式;
- 给下一篇文章的投稿决策,多留一点空间给“未来”。
改革很慢,但值得等待,也值得我们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