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或许真需要那点“蠢劲”

最近,我偶然在Journal Of Cell Science上看到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章,题目是The Importance of Stupid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虽然这篇文章是N年前发表的,但道理是不变的。读完之后,我忍不住想跟所有在科研路上埋头苦干的同行们分享一下。它讨论了一个听起来有点“离经叛道”但又让人深有共鸣的观点:科研中,感觉自己“愚蠢”不仅不可怕,反而可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更新于2025年4月15日

搞科研,或许真需要那点“蠢劲”

最近,我偶然在Journal Of Cell Science上看到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章,题目是The Importance of Stupid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Journal Of Cell Science截图

虽然这篇文章是N年前发表的,但道理是不变的。读完之后,我忍不住想跟所有在科研路上埋头苦干的同行们分享一下。它讨论了一个听起来有点“离经叛道”但又让人深有共鸣的观点:科研中,感觉自己“愚蠢”不仅不可怕,反而可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这篇文章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这些每天跟实验、数据、论文打交道的科研人,是不是也需要一点“愚蠢”的勇气,才能在这条充满未知的路上走得更远?

科研是什么?

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答案却一点都不轻松。教科书和科普文章里,科研总是被描绘成一条通往真理的光明大道,仿佛科学家们只要足够聪明,就能轻轻松松推开知识的大门。

可现实呢?

科研更像是深夜里在一片迷雾中摸黑前行。你花了好几天通宵写好的实验方案,觉得自己已经滴水不漏,结果仪器一开,数据一出,全是乱码。那一刻,盯着屏幕上那些莫名其妙的数字,你可能只有一个念头:“我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但这篇文章的作者 Martin A. Schwartz 却说,这种“愚蠢”的感觉不仅是科研的常态,甚至是它的灵魂所在。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科研的本质就是面对未知。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成就——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背后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故事。每一个突破,都伴随着无数次失败、迷茫和自我怀疑。牛顿在研究光的时候,曾经被自己错误的实验设计绕得晕头转向;沃森和克里克在破解 DNA 结构前,搭了无数个错误的分子模型,个个都像幼儿园手工课的水平。可正是这些“愚蠢”的尝试,让他们一步步逼近了真相。Schwartz 在文章里提到,科研的魅力就在于它会让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而这种“无知”的状态,恰恰是创造力的起点。

对我们这些普通科研人来说,接受“愚蠢”是一种解放。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问题卡了你好几个月,文献翻了一摞又一摞,实验做了一轮又一轮,还是没一点头绪。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干科研,甚至觉得自己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搞懂。但往往就在你觉得自己蠢到家的时候,一个新的思路冷不丁冒了出来。也许是因为你无意中听到了同事的闲聊,也许是因为你半夜睡不着盯着天花板瞎想——总之,那个让你卡壳的问题,突然有了一点光亮。Schwartz 说,这种从“无知”到“顿悟”的过程,正是科研最迷人的部分。承认自己不懂,才能真正开始学习;接受自己会犯错,才能鼓起勇气去试没人敢试的路。

当然,拥抱“愚蠢”并不是让我们放弃严谨或者偷懒。科研需要的逻辑、耐心和毅力,是一点都不能少的。设计实验时,我们得像侦探一样细致;分析数据时,我们得像数学家一样缜密。但在这些之外,我们也得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去接纳那种“我完全搞不懂”的感觉。因为真正的突破,往往就藏在那些让你觉得“天哪,这也太难了吧”的问题背后。比如,青霉素的发现,起源于弗莱明实验室里一团发霉的培养皿——如果他当时嫌麻烦直接扔了那块霉菌,我们可能还要等上好多年才能用上抗生素。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X 射线的发现,微波炉的发明,甚至 PCR 技术的诞生,哪一个不是从“意外”或者“错误”中蹦出来的?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们,科研的成功从来不是因为科学家们从不犯错,而是因为他们愿意在“愚蠢”中坚持,在迷雾里继续摸索。

更重要的是,接受“愚蠢”还能让我们在科研的压力下活得更轻松一些。现代科研的环境并不总是那么友好:论文、非升即走、经费申请的焦虑、毕业……这些都可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必须时刻“聪明”,不能有一丝差错。可越是害怕出错,我们就越容易被困在安全区里,不敢冒险,不敢尝试新的方向。长此以往,科研的乐趣可能会被消磨殆尽,变成一种机械的重复劳动。但如果你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无知”,甚至把“愚蠢”当成一种常态,你会发现,科研其实也可以很有趣。那些让你抓狂的问题,那些让你觉得自己笨拙不堪的时刻,可能会在某一天变成你最得意的故事。

当然,接受“愚蠢”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得一直傻乎乎地撞墙。科研中的“愚蠢”更像是一种心态:它让你保持谦逊,让你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让你敢于在未知面前迈出一步。比如,当你卡在一个问题上时,不妨放下身段,去找同事聊聊,哪怕他们研究的方向跟你八竿子打不着;或者试试换个角度,把问题拆得更细,哪怕这意味着你要从头学一个新的工具。这些“笨办法”可能不会立刻给你答案,但它们会让你离答案更近一步。

所以,下次当你又一次被实验结果气到想砸电脑时,不妨停下来,深呼吸一口,告诉自己:没关系,感觉蠢一点很正常。科研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探险,而那些让我们觉得自己笨拙不堪的时刻,可能正是我们离宝藏最近的时候。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愚蠢”的瞬间,我们才会更有动力去追问、去探索、去发现那些藏在迷雾深处的真理。毕竟,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靠“聪明”堆出来的,而是靠无数个愿意拥抱“愚蠢”的普通人,一点一滴推着往前走。

感谢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读读这篇文章:https://journals.biologists.com/jcs/article/121/11/1771/30038/The-importance-of-stupidity-in-scientific-research

撰稿人
标签
科研生活
目录
订阅邮件
订阅我们的邮箱后可提前获得AJE作者资源的文章,享受AJE服务的折扣,以及更多的优惠

查看 "隐私协议"

AJE全职编辑团队,让您的论文彻底告别语言问题!

超过3000本期刊及众多机构推荐AJE的服务影响因子排名前100的期刊中,有65本推荐AJE的润色服务。来自Nature的实验数据显示,使用AJE润色后,中国作者的稿件接受率提高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