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论文讨论部分犯这些错误!

最近,我看到 Lennart Nacke 教授分享的一份关于论文讨论部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文章,其中的提醒非常值得借鉴。其实,讨论写得好,能让你的研究变得更有分量;写得不好,再漂亮的结果也容易被忽略。今天,我就借Lennart Nacke的topic来展开说说这个问题。都是几个常见的坑,以及更好的写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更新于2025年9月16日

别在论文讨论部分犯这些错误!

写论文的人大多都知道,结果部分讲的是“发生了什么”,而讨论部分要回答的是“为什么重要”。问题是,很多作者在讨论环节翻车,要么写得空洞,要么写得过于绝对,甚至削弱了整篇文章的价值。

最近,我看到 Lennart Nacke 教授分享的一份关于论文讨论部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文章,其中的提醒非常值得借鉴。其实,讨论写得好,能让你的研究变得更有分量;写得不好,再漂亮的结果也容易被忽略。

今天,我就借Lennart Nacke的topic来展开说说这个问题。都是几个常见的坑,以及更好的写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不是简单复述,而是解释意义

有些作者在讨论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结果再讲一遍。比如“我们发现实验组表现优于对照组”,这在结果部分已经写过了,讨论里再说一遍,不仅冗余,还让人觉得作者没有深入思考。

讨论真正要做的是告诉读者: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它们在更大的学术或应用场景下有什么价值。你可以把结果放在更广阔的语境里去解读,比如它对教育实践、临床应用、政策制定的潜在启示。这样一来,讨论就不只是“复读机”,而是延展思维。

示例
不要这样些写:“We found that students in Group A scored higher than Group B.”
推荐写法:“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eractive technology may enhance learning in similar contexts.”

避免绝对化结论,用文献支持观点

另一个常见毛病是写得过于绝对,好像一篇小规模的研究就能证明普遍真理。比如“我们的研究证明所有学生都能通过技术学得更好”。这类话一旦被审稿人看到,几乎是立刻判死刑。

学术写作讲究谨慎,结论要和研究范围匹配。更好的做法是把你的发现和既有文献联系起来,让讨论变得扎实。比如,你可以拿自己的结果和前人研究做对比:是支持他们的发现,还是提出新的可能?这种写法不仅展现你对文献的熟悉,也能避免显得武断。

所以,与其“证明”,不如“暗示”“提示”“支持”。语气上的收敛,往往换来可信度的提升。

示例
不要这样些写: “This study proves that all students learn better with technology.”
推荐写法: “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prior work, suggesting that interac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 can be beneficial in many contexts.”

承认局限,但不要全盘否定

讨论部分也需要谈研究局限,这是学术写作的诚实。但问题在于,有些作者一写就停不下来,把整篇文章写得像是“失败案例汇报”。这样只会让审稿人怀疑:既然你自己都觉得研究漏洞百出,那为什么要发表?

其实,正确的方式是简洁点出主要局限,同时给出可能的解决方向。比如“样本规模有限”,就可以加一句“未来可以通过跨区域大样本研究来验证”。这样既表明你清楚问题所在,也说明你对改进有思考。局限不是让文章减分,而是一个展示学术成熟度的机会。

示例
不要这样些写: “Our study is limited in many ways, and the findings may not be reliable.”
推荐写法: “Although our sample size was limited, future large-scale studies could help validate these findings.”

“需要更多研究”远远不够

几乎所有的论文讨论最后一段,都会出现“需要更多研究”这样的句子。问题是,这么写完全没信息量,任何研究都可以套用。审稿人看多了这种空话,直接翻白眼。

更好的方法是提出具体的后续思路。比如,你的研究是关于互动技术和学习效果的,那可以明确指出未来可以在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或不同教学环境下进行验证。这种具体建议不仅能让文章更有启发性,还能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切实的方向。

记住:学术写作里,越笼统的表达越没价值,越具体的建议越有分量。

示例
不要这样些写: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推荐写法: “Future studies could examine how interactive technology influences learning motivation across different disciplines.”

高质量的未来展望要基于研究发现

最后一个常见问题是,作者在“未来展望”里写得天花乱坠,但和本研究没什么关系。比如研究了在线学习工具,结果未来展望却去谈“人工智能伦理”“虚拟现实教育”,这就显得空泛。

未来展望应该从你的研究发现里自然生长出来,而不是随意拼接。理想情况下,挑出两三条最有潜力的方向就够了。例如,如果你发现互动工具在提高学习参与度方面特别有效,那未来可以深入研究这种工具在大班教学或跨文化学习环境下的应用。这样既聚焦,又能延伸研究价值。

未来展望不是清单,而是精准的指引。

示例
不要这样些写: “Future research could explore many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推荐写法:“Based on our findings, future work could investigate how interactive tools affect collaboration in large classroom settings.”

最后

讨论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录,而是论文的灵魂。如果你只是复述结果、下绝对结论、写一堆空话,那么即使研究本身不错,也很难打动读者。真正高质量的讨论,要做到三点:解释意义、和文献对话、给未来以方向。

换句话说,讨论就是你和学术界的“对话场”。如果你能在这里讲清楚你的研究为何重要,别人就会更愿意记住它。

撰稿人
标签
论文讨论部分
目录
订阅邮件
订阅我们的邮箱后可提前获得AJE作者资源的文章,享受AJE服务的折扣,以及更多的优惠

查看 "隐私协议"

影响因子排名前100的期刊,有65本推荐AJE论文润色!

我们的编辑团队全部来自美国,他们有科研背景且熟知您所在领域的专业问题和专业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