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美元买 50 次引用?还能相信 Google Scholar 吗?

从自引、引用联盟,到强制引用,学界早已对各种“灰色操作”有所耳闻。一项来自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研究更是揭露了新的现象:引用可以直接用钱购买。

更新于2025年9月4日

300 美元买 50 次引用?还能相信 Google Scholar 吗?

被引数量这类我话题,我们在以往得文章中曾多次提过,它对学者的重要性就不多提了,懂得都懂。

Google Scholar,凭借其免费、覆盖广和更新快,已成为学者和机构评估科研表现时最常用的数据库。

然而,引用数据真的可靠吗?引用本应是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的体现,但它逐渐异化为科研评价的核心指标,并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操纵动机。从自引、引用联盟,到强制引用,学界早已对各种“灰色操作”有所耳闻。一项来自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研究更是揭露了新的现象:引用可以直接用钱购买

Google Scholar引用操作论文截图

揭开操纵的真相

该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规模空前的调查:他们收集了 160万份 Google Scholar 学者主页,并向全球前10名大学的 3 万名教师发放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教师在招聘或晋升中会考虑候选人的引用数,而其中 超过六成依赖 Google Scholar 数据,其使用率甚至超过 Scopus 和 Web of Science 的总和。

Google Scholar is manipulatable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图

这一结果意味深长:如果 Google Scholar 能被操纵,科研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将受到严重威胁。

在大数据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多个可疑模式:部分学者的引用曲线出现异常峰值,大量引用高度集中在少数论文中,甚至引用来源包括已被删除的预印本。为验证可操纵性,团队亲自进行了实验。他们创造了一个虚构学者,并用 ChatGPT 生成 20 篇与“假新闻”相关的论文,上传到 OSF、Authorea、ResearchGate 等平台。几周后,这位虚拟学者就在 Google Scholar 上获得了 380 次引用,h-index 达到 19,并跻身“假新闻研究”领域前 40 名。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这些论文后来被删除,Google Scholar 依旧保留了相关引用。

虚拟学者实验结果的截图或引用曲线

引用工厂与黑色交易

更具冲击力的发现来自另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发现有网站公然提供“H-index & Citations Booster”服务,他们以虚拟学者的身份支付了300美元购买50次引用。仅仅一个多月后,这些引用如约而至,全部出现在虚拟学者的 Google Scholar 页面上,来自同一期刊的几篇文章。进一步分析表明,不止他们“买过”,很多其他作者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段。

引文网络图

这揭示出一个新的学术灰色产业链:引用工厂。其运作方式与“论文工厂”和“掠夺性期刊”类似,通过批量生产低质量论文,将指定引用嵌入其中,为客户集中刷数据。

为识别此类异常行为,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检测工具——c2-index(cit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与传统的 h-index 不同,c2-index 着重衡量某学者是否被少数论文过度集中引用。研究发现,正常学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的 c2-index 通常较低,而存在操纵嫌疑的作者则往往数值异常偏高。

引用数并不等于科研质量

这项研究让人不得不反思:引用数并不等于科研质量。引用可以通过金钱买来,数据也能被操纵,但科研的真实价值却无法伪造。

过度依赖引用指标,已在无形中催生出多层次的灰色产业链:

  • 掠夺性期刊通过“特刊”批量发放低质文章;
  • 论文工厂提供代写代投服务;
  • 引用工厂则直接贩卖学术“影响力”。

随着生成式 AI 的快速发展,制造“像模像样”的论文越来越容易,将引用嵌入其中更是轻而易举。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这类问题只会愈发严重。

因此,科研界需要摆脱对单一指标的迷信。数据库应增加引用来源的透明度,例如标注引用是否来自同行评审期刊,或允许用户筛选引用来源的质量;科研评价体系也需要引入更多维度的考量,如研究的原创性、长期学术影响以及同行评价。

归根结底,引用可以被买卖,但学术声誉只能靠时间与真实的科研成果来证明。

撰稿人
标签
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
目录
订阅邮件
订阅我们的邮箱后可提前获得AJE作者资源的文章,享受AJE服务的折扣,以及更多的优惠

查看 "隐私协议"

AJE研究推广服务,轻松传播您的科研成果

我们的研究推广服务将帮助您快速轻松地传播您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为您的研究成果设计易于获取且引人注目的短视频、信息图、海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