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科研圈里的“邪修”那么让人羡慕嫉妒恨?

说起那些科学史上出名的科研idea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传统的科学家往往在领域里殚精竭虑,盼着某个时刻灵光一闪。但这个过程往往是辛苦而艰难的。
但“邪修”不同,科研圈里的某些人,仿佛有用不完的灵感,只恨自己少带了几个学生,否则统统做一遍出来。
所以,这些科研灵感怎么来的?
想找到普通的科研idea,“临摹”文献就行。
别人做了斑马鱼,你可以做果蝇,别人做了A基因,你就做B基因,方法实验如出一辙,出出数据就可以拿去写文章了。
但如果你想要找到出色的idea,那就不能这么简单。这里给你讲几个“邪修”功法。
第一招,跨领域读文献
传统科研人只关注自己领域里的研究和文献,但科研圈里的”邪修“,最喜欢跨领域读文献。
找一篇你不了解的、其他领域的高水平文章(比如物理、材料、计算机)。不要试图理解所有细节,尤其是对方的研究背景,只看懂它的 “核心逻辑”和“技术方法”。
就拿我比较熟悉的生物医学领域。比如当你读了一篇计算机领域的“复杂网络”相关文献,文献里介绍了复杂网络的社区结构,关键节点寻找方法,这一切你不必明白它们的背景来由来,不必探寻背后的数学原理。你只需要思考——这个方法和逻辑,能否应用到你自己的领域?
生物医学领域,有没有什么东西符合“复杂网络”的特征?能否用这个逻辑来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问题?于是,聪明的你一下子发现,复杂网络简直天生适配生物医学领域!
这不,一篇药物靶点网络的文章轻轻松松发表在Nature子刊上。

事实上,当今大火的生物信息学领域,很多重要的方法,开创性的工作都是这么来的:注意力机制、强化学习、大语言模型......你在计算机顶会上读到的文章和方法,也许几个月后就会出现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顶刊当中。
第二招,精读文献的discussion部分
虽然众所周知,大家都会在论文的讨论部分“自爆短板和不足”,但很多人却下意识地忽略了这里面蕴含的“宝藏”信息——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你可以做的后续工作。
如果没有科研灵感,“邪修”最喜欢的就是仔细研读一些顶刊论文的discussion,看看大咖的文章里,透露了哪些潜在的idea。解决顶刊工作留下的小尾巴,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当然,这只是第一层。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逻辑自洽的“故事”。但很多好的idea,都是从如何“颠覆”现有的故事入手。可颠覆最难的就是,你根本跳不出作者给你描绘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从一开始的Introduction引入,到Method,一步步走来,你的逻辑和思维都跟着作者走了,想要颠覆作者的逻辑和思维就极其困难。
而阅读discussion,是你跳出作者逻辑,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是否完美的关键。比如这篇Nature子刊的文章提到了基于药物-靶点数据的药物组合对于疾病治疗的影响。

那么聪明的你是否会思考,药物靶点数据是否完备?或者是否有更合理的数据可以用来预测药物治疗效果?基于药物靶点数据得到的结论是否足够准确?于是,就有了某项基于“药物结构特征、基因表达特征以及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特征进行双层融合,实现高精度的协同效应预测”的研究。

第三招,紧盯最新的实验\技术
说实话, 这一招有点吃资源,但第一批吃螃蟹的朋友,往往能吃到最大最肥的螃蟹。
正统的科研人做法是,学习跟进最新的实验技术,但这里有一个限定,大家往往都跟进的是本领域的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但“邪修”往往更激进,他们可能愿意尝试那些没有应用在自身领域的技术或者设备方法。
比如最早应用在癌症基因检测的数字PCR技术,在医学研究领域早就大放异彩。那么,你是否会思考,这个技术是不是能用在我的研究领域当中?既然可以测人,那么测一测细菌和微生物也没有问题。那除了做分子诊断,是不是也能做畜牧、养殖当中的病原体快检?
前几天我跟一个做水产的教授聊天,他就感慨,现在水产口做的好的研究者,往往都是做人类疾病起家的,把在医药领域成熟的技术方法,下放到鱼虾贝类当中,立马取得一系列不错的标志性成果。
至于这些拿着新技术出文章的科研“邪修”,也早因为第一波吃到技术的红利,成为了领域大咖。
最后
科研圈里的 “邪修” 并非 “旁门左道”,不过是比旁人多了几分跳出舒适区的勇气,多了一双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的眼睛,还有一份对 “新事物” 的敏感与执着。
同时,这些 “邪门功法” 的背后,依然离不开对自身领域的深耕 —— 要是连生物医学的核心问题都摸不透,再厉害的复杂网络方法也只是空中楼阁;要是读不懂顶刊文献的底层逻辑,再细致的 Discussion 也挖不出有用的 idea;要是不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局限,再新的设备也只能沦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