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1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15起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结果,涉及26名研究人员及53篇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此举是中国学术界持续加强科研诚信、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举措,彰显了对学术造假“零容忍”的决心。

NSFC的调查源于多种渠道,包括期刊撤稿、匿名举报以及抄袭检测软件的筛查。调查发现,部分研究人员在论文发表、数据处理或项目申请中存在不当行为,具体包括伪造实验数据、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不当署名以及重复发表等。这些不端行为主要涉及NSFC资助的项目,覆盖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此次公布的案件中,许多涉及团队合作项目,表明学术不端可能牵涉多名研究人员。53篇被调查的论文中,部分已被国际期刊正式撤稿。NSFC强调,调查过程严格遵循程序,确保结果客观公正。
处罚措施
NSFC对涉案的26名研究人员实施了严厉处罚,具体措施包括:
- 资助限制:禁止涉案人员申请NSFC资助,期限从3年至7年不等,具体视违规情节严重程度而定。
- 评审资格取消:部分研究人员被取消担任NSFC项目评审专家的资格。
- 资金追回:对于存在不端行为的项目,NSFC要求相关人员退还已拨付的资助资金。
这些措施不仅对涉案人员形成震慑,也旨在保护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NSFC表示,处罚决定基于充分证据,旨在维护资助项目的公平性和科学研究的公信力。
中国科研诚信建设的进展
中国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2024年,政府部门要求对所有在英文和中文期刊上被撤稿的文章进行全面审查,以规范学术行为。NSFC作为中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机构,通过“警察巡逻”(主动筛查)和“火警”(回应举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逐步完善科研诚信体系。
自2005年以来,NSFC已公开多起学术不端调查结果,涉及数百名研究人员。公开透明的处理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内科研环境的诚信水平,也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学术诚信的关切。此次公布的15起案件,进一步表明中国在治理学术不端方面正采取更加系统化的措施。
Retraction Watch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全球撤稿总数已超过5.8万篇,其中新冠相关论文撤稿超过500篇。中国的撤稿数量近年来有所上升,但这也反映了其在主动清理学术不端方面的努力。NSFC的最新举措被认为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步骤,有助于提升中国科研在全球的信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在学术诚信建设中仍面临挑战,例如论文工厂的泛滥和部分机构对发表论文的过度追求。NSFC的严厉处罚表明其正努力从资助源头遏制不端行为,鼓励高质量、原创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