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了解AJE,你在注册或者登录AJE的账号时,一定会看到这样的登录或者注册选项:

微信或者邮箱大家也都熟悉,ORCID可能绝大多数作者也都知道,但其实在中国,它并没有太普及。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ORCID,在科研界,如果要说一个名字最常被提及,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工具,大概非 ORCID 莫属。它的初衷很简单:给每一位科研人员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让研究成果和研究者之间的联系更清晰、更持久。但十多年过去,ORCID 的故事并不只是一个“科研工具”的故事,它折射出科研生态如何在开放、透明与公平之间不断寻找平衡。
从“撞名”到身份独立
许多人第一次接触 ORCID,往往是因为被期刊或资助机构要求填写 ORCID iD。背后的逻辑再简单不过:科研界有太多同名同姓的研究者,而研究成果又需要精准地与真实作者挂钩。通过一串 16 位的唯一识别码,ORCID 将“身份歧义”转化为“身份清晰”。它与 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ROR(研究机构识别码)等基础设施相互连接,构建起学术世界的数字身份网络。
截至 2022 年,ORCID 拥有超过 1470 万个注册账户,并与全球 1258 家机构建立了会员关系。从《Nature》到《Science》,从欧洲科研基金会到美国 NIH,越来越多的出版方和资助机构把 ORCID 作为流程的必备环节。这意味着,科研人员在学术生涯的多个节点,都可能需要用到 ORCID。
不容忽视的“空白档案”
然而,数字并不等于真实活跃度。正如最近 Nature 的报道所揭示的,ORCID 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空白档案”。大量研究者虽然注册了 ORCID,但个人页面几乎没有任何科研成果、经历或身份标记。这让 ORCID 在“身份识别”的关键功能上打了折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研究者对 ORCID 的认识不足,把它当作“又一个繁琐表格”;另一方面是平台自身缺乏足够强的激励机制。相比之下,Google Scholar 个人主页的自动化更新就显得更有吸引力。ORCID 当然也在努力,例如引入自动更新(auto-update)功能、推出“信任标记”(trust markers)来显示邮箱验证或机构关联,但距离普遍“活化”档案仍有差距。
全球公平与开放性
值得关注的是,ORCID 一直坚持开放与非营利的定位。它的代码是开源的,数据文件对公众免费开放下载,运营也由成员机构共同支持。为了扩展全球覆盖,它推出了差异化的会员费结构,对低收入国家给予减免,试图避免科研“数字身份”出现新的全球不平等。德国更是在国家层面推动 ORCID/ISNI 作为出版业的“法定标识”,并计划从 2025 年起强制要求书目记录中包含这些标识。
不过,在科研活动最活跃的中国、印度等地区,ORCID 的普及率仍不算高。部分机构和出版社虽有接入,但整体推广度不足。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结合本地科研管理需求,把 ORCID 嵌入到科研评估、基金申请、学术档案管理等环节,它的价值才能真正显现。
从工具到生态
ORCID 的未来发展路径,至少可以看到几个方向。
首先是 提升用户体验,让更新与管理科研档案的成本更低,比如更大范围推广自动化更新,或者用更直观的数据指标(如“节省时间”)让研究者切身感受到收益。
其次是 加强全球覆盖,通过社区建设与区域化运营,让发展中地区的科研人员也能平等受益。
再者是 强化信任机制,不仅要有“验证邮箱”“机构关联”,还可能探索区块链或去中心化身份(SSI/DID)来提升透明度和防伪能力。
未来某一天,科研人员可能不需要再重复填写冗余信息,而是用一个 ORCID iD,就能跨越期刊、资助方、数据存储库,完成学术身份验证。这也是科研生态对“简化流程、提升透明度”的共同期待。
最后
ORCID 不是一个华丽的科研工具,它更像是一种“科研基础设施”。它的价值,在于让研究者的身份与成果更稳定地绑定,让全球科研系统更高效、更透明。问题在于,科研人员是否愿意“主动”去完善它。
对早期科研人员来说,拥有一个完整的 ORCID 档案,或许并不能立刻改变学术生涯,但它能让你在发表、申请、同行评审时少走很多弯路。与其让档案空白,不如花上半小时,把它打造成一份可信的“科研名片”。
最终,ORCID 能否走向一个真正成熟的全球科研身份生态,取决于科研共同体是否愿意共同推动。它不是一场技术的游戏,而是一场关于信任、开放与公平的长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