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被拒了三次,终于找到原因啦!

直到论文被拒稿了三次,我才明白,论文被拒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永远发现不了三个藏在字里行间的“拒稿”陷阱。我把我这些年踩的坑,一次性给你讲清楚。

更新于2025年10月27日

论文被拒了三次,终于找到原因啦!

本文为AJE特邀中国科研作者撰写。

直到论文被拒稿了三次,我才明白,论文被拒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永远发现不了三个藏在字里行间的“拒稿”陷阱。

我把我这些年踩的坑,一次性给你讲清楚。

科研新人在写论文的时候,经常犯的三个错误:

  1. 论文写出了不自信:你给审稿人塑造了一个“不自信的初学者”形象
  2. 结论讨论肤浅简单:只描述了现象,却没有提升到“洞见”
  3. 引言罗列研究意义不能凸显:堆起了文献,却没有提出研究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其实这三点的核心都在于——你是“汇报了你的实验”,却忽略了论文的本质是“与专家学者沟通,从而展现你的成果”。

第一个问题,论文中透露的不自信,会让审稿人不自觉看低你

之前我有一篇文章,做深度学习和健康相关的工作,通过分析自然语言数据,预测天然化合物和人类疾病健康的关联。

我文章的最初版本结尾部分是这样写的:

“Our results seem to suggest that this new method could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and we believe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

第一次投稿被拒后,我找到实验室大老板帮忙修改。在补充了几个小实验后,他给我的文章结尾修改成: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is new method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hat significantly improves efficiency in ……”

在论文批注中,他跟我说:

“seem to suggest”,could be” & “has the potential to”,“we believe”这些词,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自信,这样不是在描述结论,而是在传递“我对结果不自信,有所猜测”这样一个态度。

果然,在大老板修改后,文章很快被同一期刊接收。

而我后来成为某些期刊的审稿人之后也深刻感受到,如果我自己在科研论文中看到这些不自信,猜测,怀疑的表述,那只能说明作者的这个方法/结果并没有那么好,甚至连带着对他的实验和数据都会产生疑虑,印象评分直接下降一个档次。

第二个问题,结论讨论部分肤浅而没有洞见

在我最开始学习写论文的时候,我对论文的认知还停留在“实验报告”的层面,觉得一篇论文,只要把问题抛出来,用严谨精密的实验,做出充实的数据就可以了。

而且我发现,很多同学甚至一些青椒都还是这样的理念。

所以在写论文当中,对实验和数据精益求精,却对引言、结果、结论讨论等部分得过且过。

直到我的几篇论文都经历了“投稿-拒稿-修改后再投”的论文循环后,我才猛然发现,让审稿人很可能因为蹩脚的引言和结论,就已经给文章“判了死刑”。

有两个兼任多本期刊审稿人的大佬告诉了我这样的经验:审稿人在看论文的时候,往往先通过摘要大致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就会看结论和讨论,看这篇文章做出了哪些成果,漂不漂亮,惊不惊艳。

如果结果非常惊艳,让审稿人十分感兴趣,他就会仔细研读一下方法和结果部分,看看科研逻辑有没有问题,实验设计和数据有没有毛病。

所以,结论部分写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审稿人愿不愿意仔细深入地研读这篇论文。

就以我一直做的生物信息学领域来举例,如果论文仅仅写了:

“本文开发的XX方法提升了XX的准确率几个百分点”,这样平铺直叙的结论,其实并不是很让人惊喜。

毕竟在我这个领域,但凡对算法做一些调整,多少都能提升点准确率、命中率、置信度什么的。

让人惊艳的结论可以这样写:

“本文首次提出用XX理论XX方法解决XX问题,该方法在预测准确率、置信度等方面较以往方法有显著提升”

第三个问题,引言部分成为了论文罗列

其实这个问题和刚刚第二个问题是一以贯之的。

一篇论文的引言部分向来不受科研人的重视。我每次写论文的时候,引言部分都是敷衍了事,罗列了一堆文献和结论,但也仅仅是罗列。

可是,当我转换成了审稿人视角才发现,这种写法很可能让一篇高质量论文沦为平庸。

很简单,当我作为审稿人审稿的时候,我并不能保证对每一篇论文的工作都了如指掌,甚至很多时候这篇论文是否做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这个问题是否值得研究,我都不能准确判断。

而一篇论文是否重要,可是严重影响审稿人对这篇文章的印象、看法以及态度。

比如我之前看了一篇做肿瘤靶向研究的文章,引言部分大致写成了:“Smith等人(2020)利用CRISPR-Cas9技术研究了靶点A。Jones等人(2021)通过PCR扩增步骤验证了靶点B。Brown等人(2022)综述了纳米载体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这样的引言读起来就像一个简单的文献目录,审稿人无法从中看出这些研究之间存在什么关联或冲突?整个领域目前面临的核心挑战或未解的悖论是什么?你的研究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必然性而开展的?

所以这篇文章作为审稿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篇文章到底干了什么?重要吗?

而优秀的引言应该是一个 “侦探故事” ,一步步引导审稿人认同你的研究是必要而且重要的。

好的写法可以类似这样:

“为攻克此难题,Smith等人开发了A策略,虽提升了特异性,却牺牲了效率;随后Jones等人提出的B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效率,但其仍然存在体内递送效率低下的问题。”

基于上述逻辑,精准定位研究空白,然后自然引出你的工作。

例如:“由此可见,开发一种兼具高特异性、高效率且能实现精准体内递送的策略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研究首次提出了XYZ方法,旨在通过……系统解决上述矛盾。”

虽然你的研究,你的结果全部都一模一样,但两篇不同的引言会直接让审稿人有截然不同的观感。前一篇文章很平庸,但后一篇文章很重要,创新性很强。

最后,我必须告诉你一个事实,很多工作的好坏并不是你做到了什么,而是你是怎么“讲”的。一篇好的论文,应该像一个跟审稿人和读者娓娓道来的好老师,而不是你自己详实的实验报告。想让你的论文在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能投中更高水平的期刊,那一定要避免踩到上面三个坑。

撰稿人
标签
写学术论文
目录
订阅邮件
订阅我们的邮箱后可提前获得AJE作者资源的文章,享受AJE服务的折扣,以及更多的优惠

查看 "隐私协议"

AJE为您的科研之路每一阶段提供帮助!

AJE为您提供英文论文润色、学术论文翻译、期刊选择、文稿排版等一系列学术服务,我们希望可以帮助您充分发挥您的研究潜力,助力您成功将论文发布在国际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