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Hub创始人推出“SCI币”加密货币

2025年6月,Sci-Hub创始人Alexandra Elbakyan宣布,将正式推出全新的加密货币“SCI”代币,并启用由官方控制的新地址。

更新于2025年7月2日

Sci-Hub创始人推出“SCI币”加密货币

她曾被誉为“科学的罗宾汉”,也曾因挑战学术出版巨头而被迫隐匿行踪;如今,这位颠覆传统知识制度的Kazakhstan黑客,再次走上边界地带——这次,她把目标投向了加密货币。

2025年6月,Sci-Hub创始人Alexandra Elbakyan宣布,将正式推出全新的加密货币“SCI”代币,并启用由官方控制的新地址。这个以开放科学为旗帜的meme coin,不仅是一场筹资实验,更是一种新型知识共享机制的尝试。而它的故事,像极了当今加密世界的混沌缩影——理想主义与投机主义、技术信仰与制度批判的激烈碰撞。

Alexandra Elbakyan在X上宣布推出加密货币

图:Alexandra Elbakyan在X上宣布推出加密货币

她为何再次选择区块链?

要理解这次“SCI币”发行背后的动机,首先要回顾Sci-Hub长达十余年的边缘化生存史。

2011年,时年23岁的Elbakyan因所在高校无力支付期刊费用,愤而自写脚本,绕过出版社认证机制,将文献下载共享于网络。这一动作迅速扩散成全球最大的“黑色开放获取”平台,Sci-Hub由此诞生。

据Sci-Hub官方统计,该平台如今收录约8500万篇学术文献,日均访问量达50万次,是全球访问量最高的科学资源网站之一。

但它也因此多次被出版社起诉。2015年,荷兰出版商Elsevier在美胜诉,Elbakyan被判赔偿1500万美元,随即消失于公共视野,开始匿名运营。常规的捐赠渠道如PayPal和Stripe也遭封锁,唯一能维系项目生存的,是社区用户以比特币形式发起的捐款。

而正是这段历史,打开了她与加密货币的第一次接触。

从meme币到“捐赠型代币”

2024年11月,一个由匿名支持者发起的名为“$SCIHUB”的meme coin悄然上线。该项目宣称将总量20%的代币收入捐赠给Sci-Hub,Elbakyan也在主页公开支持。市值一度飙升至2000万美元,她本人通过出售2%的份额募集到约50万美元,用于Sci-Hub服务器升级和Sci-Net测试运行。

但这一尝试并不顺利。

到了2025年初,币价迅速下跌,社区信任也陷入崩塌。Elbakyan在一篇X长文中坦言,部分支持者质疑该币非官方发行,存在“匿名钱包趁涨价套现跑路”的可能;与此同时,加密圈部分投资者反过来指责她在价格暴跌后另起炉灶,是在“rug pull”(跑路)。

在推文中,她回应称:“SCI币从来不该被视作投资工具,而是支持开放科学的捐赠手段。”

这句话既是澄清,也映射出传统科研圈与币圈之间的巨大文化鸿沟——一个以信任构建公共产品,一个则迷恋高速收益与“去信任化”。

新版SCI币

2025年6月,Elbakyan宣布推出由官方团队主导的新版“SCI”代币,运行于Solana链,总量设为888,888枚,其中56%将按照科学家生日历释放,如居里夫人、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将“拥有”自己的代币节日。

与投机性强的meme币不同,SCI币的目标非常明确:“每一枚代币,代表一篇上传的开放获取论文。”

这一机制将在她新创建的去中心化平台“Sci-Net”上运行。该平台鼓励科研人员上传拥有DOI的正式论文,系统自动比对避免重复,并使用SCI币进行P2P奖励。

如果上传内容被他人请求且验证通过,上传者即可获得代币作为奖励;若失败则无法获得代币,形成去中心化的质量控制。这种激励机制,被官方称为“比传统捐款更可量化”的贡献衡量方式。

Sci-Net目前已有数千注册用户,每天有上百篇新论文上传,数据库将与Sci-Hub打通,实现两者内容的互通互引。

理想者的乌托邦?

SCI代币的实验并非孤例。近年,随着“去中心化科学”(DeSci)概念兴起,多个尝试以区块链重构科研资助流程的项目应运而生。这些项目试图绕过传统资助机构的冗长流程与隐性偏见,直接由科研社区“自筹、自发、自评”,构建更加透明且扁平的科研体系。

Elbakyan正是这一新趋势中的激进派——她所提出的,是一个跨越制度之外的知识流通架构,一个摆脱审稿壁垒、出版社付费墙、封闭数据库的“知识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cience)。

而加密货币,不过是实现这一构想的技术脚手架。

SCI币是新机会,还是新争议?

在争议与支持并存的背景下,Sci-Hub此次推出加密货币的尝试,既是对资金困境的现实回应,也是一场制度之外的技术实验。它以加密社区的技术与理念为支点,试图打破当前学术出版系统长期以来存在的壁垒。但这一路径本身也并不稳固: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社区信任机制的脆弱性、与主流学术界的理念鸿沟,都为其未来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对于拥护开放获取的人而言,SCI币或许是一种创造性、甚至是必然的演进——它将开放科学与去中心化技术结合,为难以依赖传统资助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新选项。对于持审慎态度的观察者来说,这也可能是一场不受监管的高风险筹资活动,难以形成稳定和可持续的资助机制。

不可否认的是,Sci-Hub本身已成为全球学术访问体系中的关键角色,它的存在既折射出当今知识流通中的结构性问题,也激发了对未来科研生态的更多设想。而SCI币的出现,不论成功与否,至少揭示出一个趋势:在数字化和去中心化浪潮席卷之下,学术资源的获取与分配方式,正处于深刻的变革前夜。

接下来,这场实验究竟是技术乌托邦的延伸,还是又一个短命的币圈故事,仍需时间与现实来检验。

撰稿人
标签
sci-hub开放获取
目录
订阅邮件
订阅我们的邮箱后可提前获得AJE作者资源的文章,享受AJE服务的折扣,以及更多的优惠

查看 "隐私协议"

影响因子排名前100的期刊,有65本推荐AJE论文润色!

我们的编辑团队全部来自美国,他们有科研背景且熟知您所在领域的专业问题和专业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