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十年间,一群科学家默默投身于科研诚信调查,揭露学术论文中的错误与造假行为。这项工作往往缺乏正式认可和资金支持,但已促成数千篇论文撤回。近日,知名科研诚信调查员Elisabeth Bik宣布,她将提供20万美元资金,以支持更多学术诚信调查,并培养新一代的调查员。
设立科学诚信基金,推动学术透明度
Bik是一名微生物学家及独立科学诚信顾问,她将全部2024年“爱因斯坦基金会研究质量促进奖”(Einstein Foundation Award for Promoting Quality in Research)的奖金捐赠给科学诚信中心(Center for Scientific Integrity)。该中心运营知名学术撤稿追踪网站Retraction Watch,此次捐赠将用于设立Elisabeth Bik科学诚信基金(Elisabeth Bik Science Integrity Fund)。
“保持科研的诚信需要团队协作,”Bik表示,“我希望借助这笔资金,吸引更多细心的调查员,共同维护科学的公正性。”她估计,目前全球大约有50名研究人员定期从事科学诚信调查,他们关注数据造假、文本抄袭、图像篡改及论文工厂(paper mills)等问题。然而,大多数调查员都是兼职志愿者,面临资金短缺等挑战。
基金用途与申请方式
该基金将用于提供小额资助,每笔金额通常为几百美元,以确保资金的长期运作。资助范围包括:
- 资助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参加学术诚信相关培训课程;
- 购买用于数据分析的专业软件;
- 资助科研诚信领域的教育资源撰写与推广;
- 资助调查员参加科研诚信相关会议。
Bik本人将负责筛选资助对象,目前尚未公布具体申请流程,但她承诺申请程序将简化,以降低申请门槛。此外,该基金接受外部捐款,并享有免税资格,以期吸引更多支持。
科研界对基金的反响
学术界专家对该基金的设立表示欢迎。悉尼大学癌症研究员Jennifer Byrne指出,这一基金“非常必要,有助于凝聚科研诚信调查群体”,但她也担忧资金需求可能远超基金承受范围,并呼吁将出版诚信研究确立为独立学科,争取更稳定的研究经费。
Bik的学术诚信调查工作
作为科学诚信领域的代表人物,Bik长期专注于发现科研论文中的图像篡改问题。迄今为止,她已揭露7600余篇存在问题的论文,其中1100多篇被撤回。2016年,她共同发表了一篇开创性研究,发现4%的生物医学论文存在图像重复问题,其中半数涉及篡改。
然而,Bik的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她指出,许多期刊对明显存在严重问题的论文撤稿过于迟缓。自2016年以来,她所举报的论文中,不到一半得到了撤回或更正。此外,期刊撤稿声明中很少提及她及其他调查员的贡献。
此外,她的调查工作还引发了一些法律争议。例如,Bik曾质疑法国微生物学家Didier Raoult的多篇论文后,Raoult向法国检察机关提起诉讼,指控Bik涉嫌“骚扰和敲诈”。此举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1000多名科学家签署联名信支持Bik。最终,法国检察机关裁定该指控缺乏证据,不予立案。
坚持科研诚信的初心
尽管面临资金短缺、法律威胁和学术界的冷遇,Bik依然坚持学术诚信调查工作。“我之所以坚持,是因为我亲眼看到了这些问题,并希望让更多人意识到科学中确实存在欺诈行为。”她表示,“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那些学术造假者。”
Bik设立的科学诚信基金,有望推动学术界进一步重视研究诚信,并为维护科学公正性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