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5步,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学术演讲

从计划(Plan)、准备(Prepare)、演练(Practice)、演讲(Present)到评估(Assess),这五个步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演讲框架。对科研人来说,掌握这一流程,不仅能提升个人的表达力,也能让研究成果更有影响力。

更新于2025年9月25日

学术演讲的技巧AJE

英国首席科学顾问Mark Walport曾说:“科学成果只有通过交流分享,才真正具有意义” (Science is not finished until it is communicated)。作为科研人来说,论文是成果的沉淀,而演讲则是成果的放大。无论是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还是校内的组会报告,演讲都不仅是展示数据的过程,更是一次沟通与说服的机会。许多研究者在准备演讲时常常专注于“我要讲什么”,却忽视了“如何讲”和“听众能否听懂”。

南加州大学教学卓越中心(USC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曾总结过学术演讲的五个关键步骤,其中前两步——计划与准备——构成了整个演讲的地基。如果这两个环节没有打牢,再精美的幻灯片和再复杂的数据,也很难让听众真正理解和记住。

今天,我们不仅要重点讲一下南加州大学分享的这个资源的前部分即计划与准备,我们也会将余下的部分一起讲一下,贯穿整个学术演讲过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计划

在准备学术演讲时,第一步就是明确目标。你需要非常清楚自己想通过演讲实现什么,以及希望听众在听完后采取什么行动或留下怎样的印象。

在计划阶段,可以先问自己三个核心问题:

  • 我的听众是谁?是同行专家、跨学科研究者,还是研究生、公众?
  • 我的演讲核心观点是什么?是否能够用一句话概括?
  • 我希望观众带走的三到四个关键信息是什么?这些要点是否表达清楚?

具体做法包括:

  • 写一个简短的大纲,帮助自己保持逻辑清晰。
  • 将演讲内容压缩成关键词,方便在台上快速抓住重点。
  • 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是用数据、图表强化论点,还是用案例和故事来吸引注意力?是否需要与观众互动?

很多科研人员在学术会议上容易“信息过载”,一口气塞进太多细节。事实上,听众通常只能记住三到五个核心观点。少而精,才是计划阶段的关键。

准备

计划完成后,进入到演讲的准备阶段。这不仅仅是制作幻灯片,而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

首先,要建立积极的心态。紧张是正常的,但通过不断练习和想象成功的场景,可以逐渐缓解焦虑。演讲不是考核,而是交流。

其次,要熟悉自己的材料。并不需要你是领域里“唯一的专家”,但你必须对演讲的逻辑与核心结论有清晰表达。你可以用一些简洁的句式来强化自己的观点,例如:“从我的研究角度来看……”或者“这一数据表明……”。

具体技巧包括:

  • 为演讲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标题,并设计一句能立刻抓住注意力的开场白。
  • 设计一个有力的结尾,可以是提出挑战、呼应研究意义,或总结关键要点。
  • 确保内容具备以下特征:
  • 与听众相关
  • 内容扎实
  • 形式上有视觉吸引力
  • 便于记忆

此外,准备阶段还涉及一些“后勤工作”:

  • 检查幻灯片是否留有足够的笔记空间。
  • 确认演讲所需的背景资料、模型、图表是否齐全。
  • 确保引用文献或致谢完整无误。
  • 提前准备好讲义,并附上演讲题目、姓名、机构、联系方式(邮箱、电话、微信二维码等),方便后续交流。

对科研人员来说,准备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更是学术态度的体现。一个准备充分的演讲,不仅能提升学术影响力,也能帮助你在国际舞台上建立专业形象。

演练

再完美的计划和准备,如果缺乏演练,往往会在正式场合“掉链子”。演练的目的不是背稿,而是让内容和表达融为一体,从而在演讲中自然流畅。

演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

  1. 时间控制:提前模拟实际演讲的时间,避免讲到一半才发现超时。学术会议常常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超时会给人留下不专业的印象。
  2. 语言表达:建议多用短句、主动语态和清晰的逻辑连接词(如 therefore, however, in summary)。如果是英文演讲,可以请同事帮忙听,指出发音和用词问题。
  3. 演讲环境:最好能在类似的环境中练习,比如用投影仪、在会议室里,甚至找几个同事做“小观众”。这样能帮助你适应真实场景,减少紧张感。

演练时,可以尝试录音或录像,然后回看自己的语速、眼神和肢体语言。这是科研人员常忽略的一点:演讲不仅是讲数据,更是与观众的互动。

演讲

到了正式演讲时,关键是以最自然的方式传达核心观点

  • 开场:用简短、有吸引力的方式切入,可以是一个问题、一条数据,或一个简短的故事。比如在生物医学会议上,你可以用一句相关的临床数据引出研究的重要性。
  • 语气与节奏:不要急于“灌输”所有信息。适当的停顿,反而能让听众更好地消化内容。
  • 视觉材料:幻灯片要简洁。每页只传达一个核心点,避免文字堆砌。图表一定要清晰,字体要足够大。
  • 互动:适当抛出问题,邀请听众思考或回应,这能增强参与感。即便没有现场互动,你也可以在结尾设置一个“思考题”,引导后续交流。

在国际会议中,面对跨学科或跨文化的听众时,避免过度依赖学科内部的行话,而应尽量用清晰直白的语言解释。记住:演讲的目标不是让听众知道你有多复杂,而是让他们理解你的研究有多重要。

评估

一个成功的学术演讲,并不在于“讲完了”,而在于是否真正实现了沟通的目的。因此,最后一步是评估与反思

  • 自我反思:演讲结束后,立刻记录下你的感受:哪些部分表达顺畅,哪些地方感觉不够清晰?有无内容过多或不足?
  • 听众反馈:如果可能,收集听众或同行的意见。他们记住了什么?他们的疑问集中在哪些部分?这能帮助你判断演讲的有效性。
  • 持续改进:科研人员往往有定期汇报、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每一次演讲,都是改进的过程。逐渐地,你会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演讲风格”。

可以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好的演讲不是天赋,而是不断打磨的结果。 每一次评估和改进,都是你科研表达能力成长的一部分。

最后

从计划(Plan)、准备(Prepare)、演练(Practice)、演讲(Present)到评估(Assess),这五个步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演讲框架。对科研人来说,掌握这一流程,不仅能提升个人的表达力,也能让研究成果更有影响力。正如开头 Walport 所说“科学成果只有通过交流分享,才真正具有意义” 。演讲,正是科研传播最直接、最有力量的方式之一。

撰稿人
标签
学术演讲
目录
订阅邮件
订阅我们的邮箱后可提前获得AJE作者资源的文章,享受AJE服务的折扣,以及更多的优惠

查看 "隐私协议"

AJE研究推广服务,轻松传播您的科研成果

我们的研究推广服务将帮助您快速轻松地传播您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为您的研究成果设计易于获取且引人注目的短视频、信息图、海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