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的朋友给我看了她的导师刚刚完成第一轮编辑润色稿件。这位导师的写作风格非常特别,所以当她给我看被大量改写的一页时,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其中的词语被换成了同义词,句子也被重新排列。
令人惊讶的是,导师在空白处写道:"删除这整节内容"。看到导师在润色完这段话后,又建议整段删除,这无疑浪费了大量时间,尤其是对于一个时间并不宽裕的导师来说,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
虽然我上面描述的可能是极端个例,但我几乎在参与撰写或润色的每篇论文中都看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我发现自己也犯下了同样低效的错误时,我决定是时候制定一个正式的工作流程来简化润色流程了,哪怕只是为了我自己。为此,我对出版界的小说编辑使用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一些步骤和修改,以适应不同类型出版物之间的差异。
这个工作流程很好地避免了我浪费时间和精力润色论文的错误方面,我认为它对任何人都适用。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本文中提到的润色编辑,指的是对同事论文的非正式的编辑润色,不同于像 AJE 提供的专业论文润色服务。专业论文润色服务通常会非常谨慎地界定自己的角色,以符合学术道德,因此不会对我在下文中概述的论文的所有方面提供评审建议。我在这里讨论的润色,是假设您在阅读了实验室伙伴或合著者的初稿后会给他们的建议。
有效润色论文的三个阶段
- 研究评审: 这一阶段只是对研究进行评审。这种评审包括确定该领域的文献解释是否正确,所选方法是否适合所提问题,方法是否正确执行并产生明确结果,以及从这些结果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最终,我会问 "论文中的数据支持标题吗?
- 结构润色: 这一阶段涉及稿件讲故事的方面。在此,我会讨论论文的大结构方面,询问是否应包含任何额外的背景信息,是否应或可删除任何背景或讨论部分,以及信息或数据是否以读者理解的最佳顺序呈现。在这一阶段,我还会考虑作者打算投稿的期刊对论文长度的限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行文润色: 在这一阶段,要处理措辞、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语法等细节问题。此外,还要对参考文献进行定稿,为任何笼统的、"人人皆知...... "的说法找到引文,并核实所有关于所属单位、资金来源和致谢的出版要求是否正确。
上述三个阶段涉及的是您已经评审过的稿件的各个方面,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些方面分开,每次只处理一个呢?
最明显的原因是干扰性,这也是我对各阶段进行排序的原因。这些阶段并不是按重要性排序的--所有阶段对撰写高质量论文都至关重要--而是根据每个阶段的改动对稿件其他方面的干扰程度排序的。
如果一篇稿件仍然存在重大科学问题,那么在对其进行结构或行文润色时所花费的时间很容易被浪费掉,因为其他研究会改变论文的方向,而这些润色过的部分会被删除或从根本上改写。
不过,还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原因需要将润色工作分为几个阶段:开始对稿件进行行文润色时,很容易忽略研究或论文结构中更大的基本问题。当你写到论文的结尾,发现自己已经在论文中提出了很多意见时,很容易认为 "一轮润色就够了",而忽略了稿件中其他更大的问题。
确定阶段
我的第一条原则是 "倾听作者的意见"。
我发现大多数时候,作者自己会传达一些额外信息,但他们的同事往往不会考虑这些信息。许多作者会有非常具体的问题希望得到解决,这些问题与我上面概述的阶段非常相关,而另一些作者则会通过 "这是我的初稿 "或 "我们希望下周提交 "等语句提供一些信息,告诉你他们希望你关注哪个阶段。如果作者没有主动提供这些信息,我通常会问几个问题,试图从他们口中套出这些信息。
然而,作者并不一定会明确告诉你稿件处于哪个阶段,这时你该怎么办?就我个人而言,我会从各个阶段的起点开始,阅读手稿并关注论文的研究方面。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在阅读稿件时,我会克制住对稿件进行全文润色的冲动,更多地关注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而不是我可以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述。如果在这一阶段结束时,我认为论文的基础研究是合理和完整的,那么我会再次通读手稿,考虑论文的结构问题。如果在这一阶段我也没有任何大的修改建议,那么我就会进入行文润色阶段。
如果论文的研究及结构都没有问题,那么再进行行文的润色似乎会浪费很多时间,但以我的经验,事实上,这要比你上来就进行行文的润色要更高效。
如果在研究评审或结构润色阶段结束时,我发现自己对稿件提出了一些相当大的修改建议,那么我会停下来,将这些意见转达给作者,并附上一份明确的说明,让他们知道我没有对稿件进行行文的润色。这样做除了能节省我的精力外,还能帮助作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更大的问题上,而不是仅仅陷在行文的润色中。
利用这个模式,我经常能够大幅减少帮同事润色稿件的时间,却从未收到过关于我的润色质量方面的抱怨。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认为,防止自己被行文里的文字润色分心,能让我对稿件的状况提供比以前更有洞察力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