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就成了别人论文的作者?我该怎么办?

名字被莫名其妙地加在一篇论文上,听起来似乎无关紧要,甚至有人会说“多一篇论文挂名又不吃亏”。但在当下学术环境里,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沉重的风险。

更新于2025年9月17日

莫名其妙就成了论文的作者?我该怎么办?

几天前,Retraction Watch 报道了一起令人错愕的事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大致是这样的:一篇题为《Meteorological influences on air pollution dynamics in pollution epicentre of National Capital Region, India》的论文在 2025 年 4 月 9 日在线发表后,有人发现其中包含一位并未参与该研究的气象学家 Jan Cermak 的名字。Cermak 在发表当天或之后不久才得知自己被列为作者,并随即联系期刊与通讯作者,指出自己未收到草稿,也未同意署名。之后该文于 2025 年 8 月/9 月发布了撤稿声明。

报道与公告里提到的细节指出,第一作者在投稿时为部分共同作者提供了错误或不可用的电子邮箱地址;同时有证据显示这名第一作者曾在被列为共同作者的研究者实验室有短期访问经历,但是否存在实质性合作并不清楚。期刊方面依据收到的信息与调查结果,最终采取了撤稿等纠正措施。

另外,这并非孤立事件——Chemosphere 在过去一年里曾因多篇论文的作者署名或未披露利益冲突问题被挂上关注,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多起撤稿,这使得该期刊的信誉与审稿流程也受到外界关注。

这些事件揭示出学术出版中一个被忽视却危险的问题:当署名不再基于真实贡献,科研诚信和个人声誉都会受到威胁。

为什么有人要这么做?

从表面上看,署上一个额外的名字似乎无伤大雅,但在复杂的学术生态里,这背后常常有着现实的动因。有时是出于“抬高论文分量”的考虑,把某个知名学者列入作者名单,可以提高文章的可信度或增加被接受的几率;有时是出于“人情往来”,在某些学术文化中,赠送署名被视为一种资源交换;还有时候,则是更为功利的学术指标驱动:在某些机构考核体系下,文章的署名数量直接影响职称、晋升或奖金分配,于是有人不惜虚构作者关系。

在这些动机背后,映射出的是学术评价体系的压力与扭曲。当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和署名位置被过度强调时,署名不再单纯是对贡献的确认,而变成了一种可以操弄的“筹码”。于是,就出现了那些明明没有参与研究的人,名字却“凭空”出现在作者名单中的荒诞场景。

此类问题普遍吗?

“被莫名署名”的案例虽然极端,但并非完全孤立。除了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相关报道,其实,有团队也对此做过调查。

例如,Wislar 等人在 BMJ 发表的一项调查发现,在高影响力生物医学期刊中,大约 21% 的论文存在“馈赠作者”或“幽灵作者 的情况。另一项关于 Cochrane Reviews 的研究则指出,超过三分之一的评论类文章存在“馈赠作者”,比例高达 41%。而在一项面向国际生物医学学者的调查中,不少研究人员坦言,他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署名不规范的情形。

这些数据未必都等同于“强行被署名”的极端案例,但它们共同说明:署名的混乱在学术界并不少见,从馈赠作者(英文名一般叫Gift author,中文一般翻译馈赠作者或赠与作者)、幽灵作者到未经同意的署名,都反映了科研署名规则的脆弱性与执行的不足。

这对我有什么影响?

名字被莫名其妙地加在一篇论文上,听起来似乎无关紧要,甚至有人会说“多一篇论文挂名又不吃亏”。但在当下学术环境里,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沉重的风险。首先,它会直接影响到学术声誉。科研诚信是一个学者最核心的资产,一旦有人质疑你参与了研究不当行为,哪怕你完全不知情,负面印象也可能挥之不去。对于年轻研究者而言,这样的阴影甚至可能影响未来的职位申请、基金评审和合作机会。

错误署名还可能带来法律与伦理上的麻烦。很多期刊在投稿时都要求作者签署“作者贡献声明”和“无利益冲突声明”。如果你的名字出现在一篇你未曾参与的论文中,而论文中存在学术不端,期刊、机构甚至基金资助方可能都会追究到你身上。即便你能证明自己“被冒名”,澄清过程也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再者,它可能影响团队关系。假如你所在机构或实验室发现你名下突然出现了一篇毫无关联的论文,上级或同事很可能会困惑甚至怀疑,这不仅会破坏信任,还可能让你在日常工作中陷入被动。更不用说,如果这篇论文质量不佳或存在争议,你还要承担“挂名在低水平工作上的”尴尬。

因此,这绝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小插曲,而是可能波及学术声誉、职业发展,甚至法律后果的严重问题。

什么是合理的作者署名标准

在学术写作中,署名并不仅仅是一种“致谢”或“礼仪”。署名意味着责任与贡献,意味着你对论文中的数据、结论和方法负有学术与道德上的义务。为了避免滥用和混乱,国际上有一套相对统一的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ICMJE(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所提出的“四项作者标准”。根据这一标准,要成为论文的合格署名作者,通常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对研究的构思、设计,或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解释作出实质性贡献;
  2. 参与论文草稿的撰写,或对其进行重要的学术性修改;
  3. 对论文最终版本进行审核,并批准其发表;
  4. 同意对研究的所有方面负责,确保与自己相关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换句话说,署名既是一种学术贡献的承认,也是责任的公开承担。如果某人仅仅是提供资金支持、行政帮助,或只是在实验室里担任管理角色,而未实际参与研究与写作,那么更恰当的方式是在“致谢部分提及,而不是直接作为作者署名。

真正合理的署名,应当做到透明、合规,能够经得起任何同行的追问:你为什么在这里?你的具体贡献是什么?如果无法回答这些问题,那么署名就是不合理的。

因此,理解并遵循合理的署名标准,不仅是保护学术共同体的秩序,也是保护你自己免于卷入不必要麻烦的第一道防线。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名字被放在一篇自己没参与或没同意的论文上 —— 步骤建议

如果有一天你意外发现自己的名字被署在一篇自己完全没参与过的论文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应对:

  1. 保存证据
    立即下载或保存该论文的在线版本,截取署名页面的截图,确保在后续沟通时有确凿凭证。
  2. 联系期刊编辑部
    主动给期刊发邮件,说明情况,附上证据,明确表示你没有参与该研究,也未同意署名。
    多数期刊会启动调查程序,要求通讯作者和其他合作者解释。
  3. 通知所在机构
    将情况上报给你的实验室主任、系主任或科研诚信办公室。
    机构层面的介入不仅能帮助澄清责任,也能提供正式的支持和背书。
  4. 公开声明(视情况而定)
    如果该论文已经被广泛传播,或可能对你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可以考虑发表公开声明,例如通过个人主页或 ORCID 账号澄清事实。
  5. 保持记录并跟进
    记录所有与期刊和机构的沟通,包括邮件、回复和处理结果。
    如果期刊未及时回应,可以持续跟进,必要时寻求学术诚信组织的介入。

通过这些步骤,至少可以做到两个层面的自我保护:一是防止他人误解你与不当研究挂钩,二是推动学术出版机构改进署名审核流程。

最后

被“强行署名”并不是一件小事,它暴露了学术评价体系和出版流程中的漏洞,也让个人学者处在不必要的风险中。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双重努力:一方面,研究者要主动维护自身权益,勇敢地指出问题并按照正规流程申诉;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和科研机构也应完善机制,加强署名审核和透明化管理,减少“莫名其妙成了作者”的空间。

撰稿人
标签
论文作者署名论文作者论文作者顺序
目录
订阅邮件
订阅我们的邮箱后可提前获得AJE作者资源的文章,享受AJE服务的折扣,以及更多的优惠

查看 "隐私协议"

AJE研究推广服务,轻松传播您的科研成果

我们的研究推广服务将帮助您快速轻松地传播您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为您的研究成果设计易于获取且引人注目的短视频、信息图、海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