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人会窃取作者的研究吗?

同行评审仍是科研质量控制的重要支柱,但这项制度必须以诚信为前提。极个别审稿人的不当行为不能否定整套机制的价值,但也不应被轻易忽视或淡化。

更新于2025年8月1日

审稿人会窃取作者的研究吗?

近日,根据Retraction Watch的报道。一位科研作者声称,他曾向某期刊投稿一篇论文并遭拒,但数月后却在另一家期刊上发现了一篇与自己原稿高度相似的文章,而作者署名竟与最初稿件的审稿人信息相符。面对指控,该作者坚称自己“从未评审过那篇论文”,而期刊编辑部则表示系统中有记录表明其确实是当时的审稿人。

Reviewer accused of stealing manuscript and publishing it as his own denies he refereed it

目前,该事件仍在调查中,尚无明确定论。但无论结果如何,它再次撬动了一个老生常谈却始终敏感的话题:在匿名同行评审制度下,审稿人是否有机会、甚至有可能,窃取作者尚未发表的研究成果?

审稿人如何窃取研究?

在多数人印象中,审稿人的职责是判断论文是否符合出版标准,提供中肯反馈,并协助期刊做出决策。但现实中,极少数不道德的审稿人会滥用手中的评审权力,将尚未公开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

有些案例中,审稿人直接抄袭了整篇论文的结构与数据,只是换了一个实验系统或数据来源重新投稿;也有审稿人采取“技术掠夺”方式,将作者的创新性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法或理论模型稍作修改,迅速应用在自己的研究中抢先发表。更复杂的情况甚至涉及通过学生或合作者发表所谓“独立研究”,从而掩盖剽窃痕迹。

这些行为都利用了同行评审的关键特点:匿名性、封闭性和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在多数期刊不公开审稿人名单的情况下,一旦出现问题,投稿作者往往无从得知是谁泄露或盗用了他们的研究。

检索Retraction Watch 网站,我们能找到很多记录了类似的案例。例如,2016 年一位化学论文审稿人被发现将所评审稿件中的文字和理论据为己有,仅略作修改后投稿发表,最终被 ChemElectroChem 撤稿并禁评。

更隐蔽的方式则包括“拖延评审、先发为快”。比如,2019 年,一名作者反映其稿件审稿周期异常拖延,随后发现审稿人撰写了题材相似、思路高度重合的文章并抢先发表,尽管表面上未构成一比一抄袭,但核心创新点几乎一致。

还有一种“内外勾结型”剽窃,表现为审稿人通过学生、合作者等第三方发表经过改头换面的“伪原创”研究。这种类型在撤稿观察网站也都能找到真实案例,我就不在这里一一例举了。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到,无论是赤裸裸的复制粘贴,还是结构性挪用、时间优势剽窃,甚至绕开直接署名的“外包式”操作,它们本质上都源于对同行评审系统的信任背叛。而正因为制度中的匿名性与保密性设计,这类行为更容易潜藏在审稿过程的“黑箱”之中,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得以曝光。

为何这类行为难以被识别与惩处?

同行评审制度的初衷是通过匿名化机制,避免人情干扰,保障评价公正。然而,这种制度设计也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审稿人拥有对作者研究内容的完全访问权限,却无需承担公开透明的责任。

一旦作者怀疑自己的成果被盗,他们面临多重难题。首先,由于不知道是谁评审了自己的稿件,他们很难收集直接证据。即便有怀疑对象,也需要期刊提供系统操作记录、审稿历史甚至通信记录作为证据,而期刊方面常常基于保密原则拒绝公开这些信息。

此外,科研界普遍缺乏对这类行为的处理机制。少数有明确伦理守则的出版机构(如COPE成员)可能接受投诉并介入调查,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期刊只是“内部沟通”而已,很少公开通报审稿人不当行为的调查结果,更不会对外披露惩罚措施。

换句话说,当前体系既缺乏监督机制,又缺乏有效追责。这使得个别审稿人在成本极低的情况下,可能铤而走险。

制度层面的改进:防盗的“技术”与“伦理”路径

尽管这一问题难以根除,但近年来学术出版界已在尝试从制度设计入手,降低这类风险。

一种做法是推广开放审稿(open peer review),即公开审稿人身份和评审意见,以此提高透明度。部分期刊如 eLifeNature Communications 已逐步实施这类政策,虽然尚未成为主流,但已被越来越多学者所接受。

另一方面,大型出版商也在完善审稿平台的日志记录机制,例如 Elsevier 和 Springer Nature 已经在后台保存审稿人访问时间、下载记录与评审反馈修订历史。一旦出现争议,这些数据可以成为重要的佐证材料。

此外,预印本平台的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时间戳”保护机制。在 bioRxiv、arXiv 或 ChinaXiv 上公开论文草稿,意味着即使被盗用,原始作者也拥有可供举证的首发记录。许多期刊已经接受预印本作为非正式发表记录,这一转变正在重塑科研成果的归属判定方式。

当然,机制改革之外,更关键的是强化科研伦理的传播与共识建设。期刊在审稿人邀请函中明确禁止不当使用稿件信息、科研机构加强伦理培训和违规申报制度,都是值得推进的实践路径。

投稿作者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作者自身的防范意识和策略格外重要。首先,提前在预印本平台发布论文草稿,既可增加研究曝光度,也可在时间上形成先发优势。其次,应保存所有投稿、修稿与评审通信记录,包括文件版本、编辑邮件、系统截图等,这些材料可能在争议中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作者在选择投稿期刊时应关注其是否拥有完善的审稿流程管理和伦理处理机制。许多知名出版机构已经在官网明确列出“如何举报审稿人不当行为”的流程信息,作者应在投稿前加以了解。

某些作者也会选择在论文中加入声明,表明该工作已在预印本平台发布,或为某项公开注册研究的一部分。虽然不能完全防止剽窃,但在出现争议时有助于加强自身立场。

最后

要真正消除“审稿人盗稿”的土壤,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正如Retraction Watch等伦理监督平台所做的那样,只要有记录、有人发声、有机制介入,学术界仍有可能迈向更清朗的未来。

撰稿人
标签
同行评审审稿人
目录
订阅邮件
订阅我们的邮箱后可提前获得AJE作者资源的文章,享受AJE服务的折扣,以及更多的优惠

查看 "隐私协议"

影响因子排名前100的期刊,有65本推荐AJE论文润色!

我们的编辑团队全部来自美国,他们有科研背景且熟知您所在领域的专业问题和专业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