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老师问我:“我在投稿前用Turnitin查了下重复率,结果挺低,那是不是就不用再用iThenticate查了?反正它们是一个公司的嘛,不都一样?”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误解。确实,iThenticate和Turnitin都出自同一家公司(Turnitin LLC),看上去也都是“查重系统”,甚至界面风格都有点像。但它们的定位、用途、数据库、报告结构,其实完全不一样。要是混用,轻则查重结果不准,重则可能影响论文投稿。
同根不同枝:它们的出身不同
先从根上说。Turnitin最早是为高校教学设计的。它的核心用户是学生和老师,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什么叫合理引用、什么算抄袭、怎么写学术论文。它是教学场景下的“原创性检测系统”,用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
而iThenticate走的是另一条路——它针对的是研究人员、出版社、期刊编辑。它的目标不是教学,而是“出版合规检查”。换句话说:Turnitin面向课堂,iThenticate面向发表。
这就决定了它们从一开始的逻辑就不同。
Turnitin更像一个“课堂工具”;iThenticate更像一个“科研安全闸门”,确保你的稿件在送出去之前,不会被期刊退回来或被误认为抄袭。
数据库:看得见的区别
要说这两个系统最大的不同,得看它们“查什么”。
Turnitin的数据库覆盖了三大类:
- 全网公开网页内容;
- 各大学学生论文库(这部分量巨大,类似我们的知网);
- 一部分开放获取期刊与出版物。
也就是说,它非常擅长比对“学生作业”类型的内容。如果你拿一篇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去查,它能精准识别是否引用过往学生的作业或常见网络资料。
iThenticate的数据库则是另一套体系。它不比对学生作业库,反而重点包含了:
- 海量的学术论文,它们来自Elsevier、Springer Nature、Wiley 等数据库的已发表论文;
- 专利、会议论文、出版书籍章节;
- 以及出版机构授权的学术文献。
这意味着:iThenticate查的,是学术出版界的世界。你要是用Turnitin查科研论文,它可能漏掉一部分学术来源;而用iThenticate查学生作业,它又不太擅长。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知名出版商(包括Nature、IEEE、Wiley等)在收稿时默认使用iThenticate——因为它能比对到学术期刊的数据库,而不是学校作业。
一个重要区别:你的稿子会不会被“收录”
这一点对科研作者尤其重要。在Turnitin系统里,学生提交的论文通常会被加入到“学生作品数据库”。未来别人再提交相似内容,系统就能识别到匹配。对教学来说,这是合理的。但如果你是一名准备投稿的科研作者,就意味着——你的稿件有可能被系统“记住”。
而在iThenticate中,情况完全不同。它默认不会把用户上传的稿件加入比对库,因为这涉及学术保密。出版社在出版前查重时,也都是临时比对后自动销毁记录,确保稿件安全。
所以,对于准备投稿的作者,iThenticate才是更安全的选择——你不希望自己还没投稿的论文,意外被存进某个学生论文库,对吧?
报告差异
Turnitin的报告更像教学工具。它会高亮出所有相似的句子,帮助教师判断学生有没有不当引用。报告内容往往面向老师和学生共同使用。
iThenticate的报告则更“出版导向”。它不仅告诉你相似率是多少,更重点显示“与哪篇期刊文章”“哪份会议论文”相似,以及“相似段落分布在哪”。很多出版社甚至设置了内部阈值,比如“相似率超过30%需复审”,或者“相似段落过多将退稿”。
因此,同样的相似率数字,在两个系统里含义不同。Turnitin的30%也许不算高(因为包括大量常见词汇),但在iThenticate里,30%可能已经触及出版警戒线。
国内作者常见的三个误区
很多国内作者在投稿前都会问三个问题,几乎每年都有人重复:
- “我用Turnitin查过了,结果很低,还需要iThenticate吗?”——要看你查的是什么。如果是本科毕业论文,Turnitin足够;但要投稿期刊,必须用iThenticate,因为期刊也是用这个系统。
- “两个结果不一样,是不是系统出错?”——不是。数据库不同、匹配范围不同,结果当然会不同。Turnitin偏重学生库,iThenticate偏重期刊库。
- “查重=查抄袭?”——不是。系统只检测文字相似,不会判断你是否抄袭。抄袭是人工判断的伦理问题。即使相似率低,也可能存在未注明引用的问题;相似率高,也可能是因为方法部分用语固定。
最后
别被相同的Logo迷惑了,也别指望一个查重系统能包打天下。选对工具、理解报告、养成良好的引用习惯,才是真正能让你远离“学术相似性焦虑”的根本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