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计算新规:科睿唯安将剔除撤稿文章引用

根据Clarivate的声明,撤稿文章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占比极低,仅为0.04%。然而,近年来撤稿率有所上升,达到约0.2%,且撤稿所需时间也在缩短。这些变化促使Clarivate重新审视影响因子的计算规则,以避免撤稿文章的引用对期刊排名的不当影响。

更新于2025年5月19日

影响因子计算新规:科睿唯安将剔除撤稿文章引用

2025年起,Clarivate将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作出重大调整:不再将撤稿文章及其引用纳入影响因子的计算。

科睿唯安官网截图

撤稿文章引发的争议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计算方法为某一年内期刊前两年发表文章的被引用次数,除以前两年发表的可引用文章总数。这一指标自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尤其是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撤稿文章的引用是否应计入影响因子。撤稿文章通常因数据造假、抄袭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而被撤回,但其被引用的情况仍可能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评分。

根据Clarivate的声明,撤稿文章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占比极低,仅为0.04%。然而,近年来撤稿率有所上升,达到约0.2%,且撤稿所需时间也在缩短。这些变化促使Clarivate重新审视影响因子的计算规则,以避免撤稿文章的引用对期刊排名的不当影响。Web of Science主编Nandita Quaderi在声明中表示,这一新政策旨在“预防性地避免撤稿文章的引用对影响因子造成广泛扭曲”。

新规细则:剔除撤稿文章引用但保留文章计数

从2025年的《期刊引文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开始,Clarivate将实施以下调整:

  • 分子调整:影响因子计算中,将剔除撤稿文章及其引用的次数,确保这些引用不影响影响因子的数值。
  • 分母不变:撤稿文章仍将被计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引用文章总数中,以保持计算的透明度和问责制。

Quaderi进一步解释,撤稿文章在被正式撤回后,其后续引用将不再计入影响因子,但撤稿前的引用仍会保留。此外,Clarivate将继续依托Retraction Watch数据库,标记Web of Science中收录期刊的撤稿文章,这一合作自2022年起已开始实施。

学术界的反应与潜在影响

新规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根据撤稿观察的相关报道,文献计量学专家Reese Richardson对此表示,新规“直观上合理”,但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他指出,保留撤稿文章在分母中会加深撤稿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负面影响,这可能让一些期刊对撤稿行为更加谨慎,甚至不鼓励撤稿,以保护其排名。他还提出疑问:这一变化究竟会对多少期刊的影响因子产生实质性影响?

此外,Quaderi明确表示,新规不会影响研究人员的h指数计算。h指数是衡量研究者学术生产力和引用影响的另一重要指标。在h指数计算中,撤稿文章及其引用仍将被保留,不受新规影响(笔者认为,h指数是基于谷歌学术,因此不受影响很正常,但h指数问题也不小)。

影响因子与撤稿的复杂关系

事实上,影响因子与撤稿之间的关系早已引起关注。2011年,Arturo Casadevall和Ferric Fang(现为Retraction Watch母公司非营利组织董事会成员)通过“撤稿指数”研究发现,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往往有更多的撤稿文章,原因尚不明确。这一发现进一步凸显了撤稿文章对期刊声誉和排名的潜在影响。

Clarivate每年6月底发布《期刊引文报告》,通过影响因子等数据评估收录期刊的整体排名。对于存在异常引用行为的期刊,Clarivate也会暂停其影响因子的发布,以维护数据的公正性。新规的实施无疑将为这一评估体系注入新的透明度,但也可能对期刊的出版策略产生深远影响。

科研评价体系的未来

Clarivate的新政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也反映了学术界对出版伦理和评价体系的持续反思。影响因子作为学术评价的“金标准”,多年来一直被批评过于简化,且容易被操纵。撤稿文章引用的剔除或许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未来如何平衡期刊声誉、学术诚信与研究者评价,仍是学术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对于研究人员和学术机构而言,这一变化提醒我们在依赖影响因子时,需更加审慎地看待其背后的计算逻辑。而对于期刊编辑和出版商来说,如何在维护学术质量的同时应对新规带来的挑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

撰稿人
标签
影响因子科睿唯安
目录
订阅邮件
订阅我们的邮箱后可提前获得AJE作者资源的文章,享受AJE服务的折扣,以及更多的优惠

查看 "隐私协议"

还在为选刊发愁?试试AJE的期刊选择服务!

我们的专家期刊团队将根据您的论文主题、范围、影响力和您的特定出版目标,来帮助您挑选适合您文章发表的最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