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作者在投稿到目标期刊后,迟迟收不到回复,或者无人审稿,针对这种情况,AJE邀请期刊编辑来回答这个问题。以下是全文:
作为一名服务于多个学术期刊的编辑,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学术出版业急剧变化的时代。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赋能科研的同时,也为我们编辑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投稿量的“海啸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同行评审体系承受的巨大压力。今天,我想从一名一线编辑的视角,与各位学界同仁探讨这一困境,并分享一些或许能帮助我们共渡难关的建议。
困境之源:为何您的稿件“杳无音信”?
许多作者在投稿后,苦等数月却只收到“正在寻找审稿人”的系统状态,难免感到焦虑甚至气愤。我非常理解这种心情。然而,我想向大家阐明,这背后往往是多重客观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期刊编辑,包括主编,绝大多数是兼职的。他们本身拥有全职的教学、科研与行政工作,处理稿件只能在这些首要任务的间隙中进行。当投稿总量呈指数级增长时,他们用于单篇稿件处理的时间被严重稀释。其次,寻找合适的、且愿意投入时间的审稿人正变得异常困难。优秀的学者们同样身兼数职,审稿又是一项无私的奉献,在巨大的邀约压力下,许多审稿人不得不婉拒请求。
此外,不同期刊的审稿人数据库规则也不同。有些期刊系统严格限定编辑只能从已认证的专家库中邀请,不能随意添加。在这样一个有限的“池子”里,要找到恰好匹配您研究领域、且尚未超负荷的专家,其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请相信,绝大多数主编的初衷与您一致:只要稿件的研究范畴符合其方向,且质量达到基本门槛,他们都会竭力为其争取同行评审的机会,而非轻易地直接拒稿。
宝贵契机:当您被允许推荐审稿人时
在应对审稿人短缺的策略中,部分期刊会采取一个灵活的方法:允许作者推荐潜在的审稿人。如果您收到这样的邀请,请务必视其为一个加速流程的宝贵机会,并谨慎、负责地对待。
这里,我必须着重强调学术诚信的底线。任何试图利用此机会进行不当操作的行为,如推荐与您存在利益冲突(如近期合作者、同一单位同事)的学者,或是伪造评审人信息(例如,注册虚假的邮箱地址冒充专家),都是绝对不可触碰的红线。当前的期刊平台拥有高度成熟的检测机制,能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识别此类行为。一旦被发现,不仅会导致该稿件被立即拒稿,更可能使您个人被期刊乃至整个出版平台标记,对未来学术生涯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合规且有效地推荐审稿人呢?
- 溯源关键文献:最直接的方法是审视您文章引用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的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无疑是您研究领域最相关的专家。他们很可能对您在此基础上推进的工作感兴趣。
- 关注学术会议:在顶尖学术会议上活跃的学者是另一个理想来源。留意那些在报告中展示出深刻见解的专家,并记录下他们在会议日程或官网上公布的官方单位与邮箱。
- 确保资格合规:推荐的审稿人应至少拥有博士学位,或在其领域内有持续的高质量论文发表记录,以证明其评审能力。同时,必须确保他们与您无合作历史,且非同一机构。提供的信息务必准确、透明,包括全名、所属机构和官方邮箱(商业邮箱如Gmail、163等通常不被采纳)。
需要说明的是,您推荐的审稿人仅是给编辑的参考,编辑依然会进行独立评估,您的推荐。但在其竭尽所能仍邀请无果时,一个合规、优秀的推荐人选很可能成为推动进程的关键。
共情的沟通:构建作者与编辑的良性互动
最后,我想谈谈沟通的艺术。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编辑团队收到充满指责与怨气的邮件时,难免会感到沮丧。尽管期刊始终致力于公平公正,但编辑也是人,情绪的微妙影响在极端情况下是可能存在的。
请您理解,绝大多数期刊编辑团队是在“用爱发电”,他们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与那微薄的、象征性的劳务费完全不成正比,支撑他们的是对学科发展的责任感与热情。因此,当您需要写信催询进度时,保持友好、专业与体谅的态度至关重要。一句“理解您工作繁忙,冒昧询问稿件进度”远比一封投诉信更能赢得积极的回应。
最后
当前的审稿困境,是整个学术共同体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它并非编辑团队所愿,亦非科研作者之过,而是系统在技术浪潮冲击下的阶段性阵痛。作为编辑,我们承诺将继续优化流程,恪守公平;也恳请各位作者同仁,能够多一份耐心与理解,恪守学术规范,善用推荐机会,并通过建设性的沟通与同仁携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共同维护好这个承载着人类知识进步的、至关重要的同行评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