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品论文很多,但下面这篇论文除了很讽刺,更多的是让我重新思考和审视当前学术界,尤其是医学圈的科研评价体系。
这篇文章发表于2017年,但是今年才被广大网友发现,发现的原因可能是终于有一个人仔细读了一下这篇文章。
文章题目是《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听起来也很正常,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个针对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研究,竟然纳入了55例男性病例。
并且纳入标准明晃晃地写着:所有患者经临床症状和妇科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

是的,55位患有子宫肌瘤的男性患者。
这个发现让整个学界都陷入了沉思,这种发现不应该发表在《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这种非核心、无检索的“三无”期刊上,发表在CNS上也不为过。
当然,读过研究生的朋友一般一眼就会看出来,鉴于发表时间为2017年,AI的功能还未如此强大,这篇文章恐怕是论文工厂的杰作,而论文工厂的流水线工人,怕是以各专业的研究生为主,连科学问题都没有搞懂。
当然,既然文章能发表出来,出版社自然也脱不了干系,甚至可以说出版社的编辑和审稿人形同虚设,但凡在整个流程中有一个懂点科学常识的人认真负责地浏览一遍此文,应该都不会出现这种天大的笑话。
如果上面这篇文章仅仅展示了科研圈部分科研人的“学术不端”和“不负责任”,那下面这篇严谨的科研文章则引发了不少医疗行业科研人的深度思考。
而这就不得不提另一篇极品论文了——Parachute use to prevent death and major trauma when jumping from aircraf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跳伞时用于防止死亡和重大创伤:随机对照试验)
这篇论文的研究从停在地面的飞机上跳下时,降落伞对防止伤亡的作用。研究中,让一组人带着降落伞,另一组人不带,都从停在草坪上的小飞机跳下来。可想而知,所有人都平安无事,因此论文经过模型分析,一本正经地得出结论“降落伞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没有明显作用”。

这篇文章显然比之前那篇“得了子宫肌瘤的男性患者”高明多了,看得出来是个认真科研的人。不管是数据还是统计分析方法,都属专业水平,但正因为这篇文章显得如此专业,才更加讽刺。
这篇文章正是为了解释医学界传统的双盲测试有重大弊端。
愿意参加双盲测试的人,往往是觉得没有什么风险(哪怕吃安慰剂也没关系)的人,而这里面很多人哪怕不进行治疗,也会逐渐趋于好转。
就像这篇文章揭示的——没有降落伞,谁愿意从飞机跳出来?
被逼无奈的学术论文
之所以有类似上面两篇的奇葩论文,核心原因在于,当前整个学术圈对论文的要求(主要还是咱们国家要求更多一些)和所谓的科学方法,也许并没有那么科学。
用严谨的学术格式包裹着令人瞠目结舌的内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学术景观。
而这样做的后果,用经济学的术语说是“劣币驱逐良币”,那些看着别人用奇葩论文评上职称,过上好日子的踏踏实实的医生学者,也不免纷纷走向发表奇葩论文的道路。
而这些论文除了制造出一些学术垃圾,对于整个科研圈甚至学界都没有任何帮助,唯一的贡献可能是发表论文过程中,使用国家的科研经费来支付版面费,顺便养活了一批论文工厂从业者,为降低基尼系数贡献了一点力量。
科研人的集体焦虑
要么“发表论文,评上职称,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各种资源”,要么“苦哈哈地锻炼临床技术,然后一直当一名最基层的临床医生,甚至连患者都认为你的职称不高,所以水平不行”,这种扭曲的评价机制,直接催生了论文工厂和各类学术不端行为。
其实,我们国家前几年开始的“破五唯”确实是破除积弊的壮举。
“五唯”中,“唯论文”的评价方式,就是这些魔幻论文的诞生源泉。
在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论文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别研究者的荒唐,更是一整个学术科研评价体系在失衡状态下导致科研人的集体焦虑。当然,这里面更以平时忙于临床工作 无暇科研实验的医生朋友为最。
或许,评判一个科学家,不仅要看他发表了多少成果,更要看他实际上为这个世界贡献了什么,而后者,暂时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在短时间内准确评判。
注:本文为AJE邀请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撰写,版权归AJE所有,非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AJE 的立场与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