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初,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发布了最新版撤稿指南。这份文件距2009年首版已过去16年,学术出版环境早已剧变:论文工厂兴起,第三方操控盛行,人工智能介入写作,撤稿程序的拖延和不透明更是饱受批评。新指南正是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回应。

根据COPE的新文件,当“论文作者身份无法核实,或研究责任存在严重疑问”时,期刊应当撤稿。撤稿理由也被进一步细化,包括“欺骗、论文工厂操作、身份盗用、虚构作者、以及未披露的人工智能介入”。过去模糊的说法已不再适用,撤稿声明必须明确揭示问题所在。在应对论文工厂方面,COPE态度比以往更为坚决。指南强调,如果发现论文是系统性操纵的一部分,期刊必须在批量撤稿声明中清楚说明文章为何属于这一系列。换句话说,读者有权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篇“有问题的文章”,而是某个大规模造假体系的产物。
与此同时,COPE还首次发布了独立的《关切声明》(Expression of Concern, EOC)指南,要求编辑在调查进展可能耗时数月时,及时对外发出提示。这份指南提出三种可能结局:无需更改、需要更正或撤稿、或无法解决关切。在某些情况下,EOC甚至可以作为永久性标注。这一举措回应了学界长期以来的批评:撤稿过程拖沓,读者在数月甚至数年间无法获知一篇论文的真实性。COPE主席Nancy Chescheir在接受 Retraction Watch 采访时承认,新规正是为了避免“调查遥遥无期,文献却继续误导读者”的局面。
更快与更透明:撤稿流程的新要求
新指南重申:撤稿通知应在编辑确信论文“存在严重缺陷或不可靠”后尽快发布,不应因作者不配合、机构调查尚未结束等因素而拖延。然而,学术不端调查往往旷日持久,许多撤稿依然要等上数月甚至数年。来自奥克兰大学的Andrew Grey在 Retraction Watch 的评论中指出,新指南虽然淡化了对机构调查的依赖,这一点值得肯定,但在撤稿时效方面仍显含糊。他直言:“一旦决定撤稿,就应在几周内完成,但现在往往拖上几个月甚至几年。”
新版指南还鼓励在撤稿声明中署名提出质疑的第三方,包括科研打假人士和热心读者。虽然许多“学术侦探”认为这只是次要问题,他们的首要目标是清理不可靠的论文,但这一规定被视为一种肯定。同时,撤稿通知应遵循NISO(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协会)的标准,不得设置付费门槛或访问壁垒。这意味着,撤稿信息应公开透明地面向所有读者,而不是隐藏在出版商的付费墙背后。
人工智能与撤稿的新边界
新版指南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是将人工智能的使用明确纳入撤稿考量。COPE指出,若一篇论文存在“未披露的AI介入”,则属于“虚假陈述”,足以构成撤稿理由。这一规定把AI与论文工厂、身份盗用和虚构作者并列,强调科研诚信必须以“可追责的人类作者”为前提。
换言之,AI不能以“署名作者”的身份存在,也不能在研究生成和论文写作中“隐身”而不被说明。即便研究人员使用AI完成部分写作或数据处理,如果未在论文中披露,这种“隐瞒”也可能导致文章被认定为不可靠。
这项新规的背后是学界对AI迅速普及的担忧。一方面,AI工具已成为许多研究人员的写作助手;另一方面,缺乏披露可能掩盖数据来源和责任归属,从而冲击学术记录的可信度。对于期刊而言,新指南实际上划出了一条红线:AI可以被使用,但必须公开透明,否则将面临撤稿的风险。
制度的进步与未解的悬念
COPE此次修订的确比2009版更具体、更贴近现实:从论文工厂、虚假评审、引用操纵,到AI代笔、第三方介入,都被纳入撤稿理由。但这套规则能否真正落地,还取决于出版商是否愿意执行。比如,当大规模撤稿波及到无辜作者时,COPE建议期刊允许文章重新评审,再决定是否撤稿。听上去合理,但在现实操作中,这会让撤稿流程更复杂,也可能被用作拖延的借口。
另一方面,撤稿的“速度”依旧悬而未决。COPE没有给出具体时限,理由是不同案件复杂度不一。但对被误导的读者来说,“几个月”还是“几年”是关键差别。就像撤稿观察里这篇文章下的评论区,Grey的批评一样:若无明确时限,所谓“尽快”恐怕仍只是口号。
